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许多新话与旧词进入了日常生活。本文是我对这些词语的总结,就从「新冠」和「疫情」这两个词开始吧。

「新冠」

新型冠状病毒的简称。一开始这只是一个描述:武汉的不明原因肺炎是由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引起的。而英文中用coronavirus(冠状病毒)或者简称corona来泛指。后来英文使用SARS-CoV-2(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来特指这种病毒,而中文就把「新冠」作为特指了。

而由SARS-CoV-2病毒所引起的疾病,虽然其症状不仅是肺炎,但中文称之为「新冠肺炎」。英文称之为COVID-19(2019冠状病毒病),更为严谨一些。

中国上一次比较严重的疫情,使用的词为「非典」(非典型肺炎)和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对比来看,这次疫情沿用了肺炎的名称,避免了SARS这个词。不用SARS-CoV-2,我认为一是现在中国官方行文已经不使用英文缩写了,二是为了避免提到SARS吧,毕竟疫情初期李文亮在微信群中提醒有SARS病例后,就被警方训诫了。

「疫情」

这个词是很典型的中文造词模式,意思很抽象,看似是两个词拼起来的短语的简称,能猜出大概的意思:「疫情」指的是瘟疫或者疫病的情况。下面我就用「双拼」来指代这种模式。

英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会使用pandemic(瘟疫,大流行),还有endemic(地方性流行)和epidemic(地区性流行),三个词都有具体的定义。而「疫情」一词的适用范围更大,一个地方有一例确诊病例都可以称为疫情。

但「疫情」却又不能简单理解为瘟疫的情况,不然「疫情传播」,「疫情期间」,「疫情最新情况」就不好解释了。这些地方「疫情」基本等价于「瘟疫(pendemic)或者疫病」,但避免了「瘟疫」一词的出现。

「防疫」、「抗疫」和「战疫」

又是「双拼」词:「防疫」是预防疫病,「抗疫」是抗击疫病,而「战疫」大概是与战斗和疫病的双拼吧。对于疫病,预防是可以接受的,抗击就有点牵强了。而「战疫」一词官方基本都写作「战“疫”」,可见这个词比较离谱,得加引号,但加了引号更离谱了,我没看懂为什么疫字要加引号。

「抗疫」和「战疫」也是军事语言的滥用。中国官方语言日常大量使用军事语言,疫情中使用的例子不胜枚举:「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防控指挥部」,「战斗在防疫一线」,「我一直是在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等等。

「防控」

又是「双拼」词:预防和控制。中国是有多少控制狂啊:不说操纵,说操控;不说掌握,说掌控;不说监视,说监控;不说调整,说调控;不说管理,说管控;不说预防传染病,说疫情防控。反正什么都要「控」。与之相关的常见说法是「可防可控」。

「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是一种检测遗传物质的核酸序列的技术。新冠疫情以来,核酸检测广泛用于检测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使这项曾经不为人知的技术成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做核酸检测进一步简称为「做核酸」。

「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中国在疫情初期就将新冠感染者的统计数据分为了「确诊病例」与「无症状感染者」。似乎其他国家没有这么细致的分类,只要感染了就算,英文就用case(病例)这个词。仔细分析这两个词,「无症状感染者」是指人的,可以说「小王是一位无症状感染者」,而「确诊病例」似乎不是指人的,「小王是一位确诊病例」就有点奇怪。

「本土病例」和「境外输入」

当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新的病例大都是入境人员。统计报告数据又进一步细分,分为了「本土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

「新增」和「清零」

「新增」指的是新增加的病例,而「清零」指的是一个地区完全控制病毒传染,没有新增,没有确诊病例。后来又有了「动态清零」的说法,意思是出现新增不可避免,但出现后要控制清零。再后来清零的速度没那么快,又有了「社会面清零」的说法,意思是新增只在隔离人群中,社区已经没有病毒传播。

「隔离」

「隔离」 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方法。隔离有分为集中隔离和居家隔离。本次疫情的隔离政策有一开始的7天隔离,到现在的14天集中隔离,21天集中隔离,或者14天集中隔离再7天居家隔离等。

「方舱」

「方舱」也就是「方舱医院」。目前中国的新冠防治要求,所有感染者,即使是轻症和无症状,也要去医院隔离治疗。在出现大量的感染者时,医院无法全部收治,就建设或者征用现有设施改建集中隔离点,将所有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强制集中隔离。「方舱」的隔离的功能大于治疗的功能,与其说是医院,不如说是集中隔离点。

「大白」

「大白」泛指所有穿白色防护服的防疫相关人员,可能是医生、护士、警察、志愿者等等,是官方防疫宣传的重点之一。曾经我见过的防护服只出现在医院或者生化危机电影里,而现在不分人员和场所都在穿,成为了标志性的白色防疫制服。穿防护服的人失去了面孔,大量穿防护服的人在一起的效果,让人想到《星球大战》里的帝国风暴兵和《鱿鱼游戏》里面的工作人员。所以普遍使用「大白」这种亲切的昵称来称呼穿防护服的人实在令我难以接受。

「流调」

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疫情中许多流调结果揭露了普通中国人生活的艰难和辛酸,是新闻报道里没有的真实。也有许多流调导致隐私泄露与网络暴力的事件。

「密接」和 「次密接」

「密接」是密切接触者的简称,是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而「次密接」指的是密接的密接。这些都是流调用语。后来在流调中应用更多的监听监视手段后,又有了「时空交集人员」和「时空伴随者」等更加科幻的词。

「高风险地区」、 「中风险地区」和 「低风险地区」

来自于国家的新冠疫情分区分级标准,用来管理出现疫情的地区。这些划分是有明确定义的,一般中高风险地区范围不大,但各地经常会扩大关注范围,对存在中高风险地区的地市的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区别对待。

「封城」

「封城」是最为严格的防疫手段,相当于全市民众居家隔离。本次疫情中国各地多次「封城」,某些城市甚至在全市只有一个确诊病例或者没有确诊病例只是周边区域有确诊病例的时候就「封城」,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许多影响。与「封城」对应的是「解封」,即解除封城。

「封城」次数多了,封锁程度进一步细分,出现了「封控区」、「管控区」与「防范区」的区别,个中区别我就不细说了。

封城愈演愈烈,网友戏称「A4雕花」的官僚们发明了更多的新词。现在不说封城了,改说「全域静态管理」。连层层加码都有新名词了,叫「提级管控」。

「健康码」

「健康码」和健康没有太大关系,是一个定位追踪程序,也是一个电子通行证,每个人出入各种公共场所都要出示。健康码分为绿码、黄码和红码,绿码代表无异常,而黄码红码就代表有接触或者感染新冠的风险。健康码是大规模信息收集监控、移动互联网与疫情防控结合的产物,最初由地方政府与阿里腾讯合作开发,主要存在与微信与支付宝的小程序中,使用了中国移动互联网最流行的二维码技术。

「健康码」属于地方政府的防疫管理手段,中国各个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健康码」,而国家层面还有一个「行程码」。各种「健康码」引发过许多新闻事件。

「健康码」实际上造成了一个结果,一个人如果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信与支付宝,在中国将会寸步难行。「健康码」成为悬在每个中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原因自己就变成黄码红码了。

「偶合反应」

疫苗接种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但你很难把打了疫苗后身体出现的问题认定为疫苗的不良反应,因果关系无法证明,只能说是疫苗接种后巧合发病,即「偶合反应」。

「训诫」

因为李文亮发出疫情提醒被警方「训诫」事件,我知道了「训诫」一词。这个词具体含义不明,可能是由训话和告诫「双拼」而来的吧。法律上的意义也不是很明确,李文亮事件里就是警方用来压制言论的手段。

「应收尽收」

这个也是在疫情中为人所熟知的词,疫情中是指收治病人。但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是纽约时报关于新疆再教育营的报道,报道披露的新疆政府文件中,经常使用这个词来指示收押收教维吾尔人。

这次防疫相关的政府公文中各种「应X尽X」的语言大行其道。

「非必要不XX」

疫情中出现了许多「非必要不出境」、「非必要不外出」等限制政策。这种语言含义模糊,是否必要完全不是你说了算的,可以达到理论上你可以,但实际上你不可以的效果。与「原则上XX」有异曲同工之妙。

「千里投毒」、「恶意返乡」

这种词就是语言污染,不多说了。

「无害化处理」

本来是处理垃圾或者病死病害动物的专业用语。结果政府通报防疫人员入民宅扑杀宠物狗使用了「无害化处理」这个词。这是政府通报常见的轻描淡写,不说人话的笔法。

「闭环管理」

「闭环」是互联网黑话之一,属于滥用科学术语的行为。管理学中也有「闭环管理」这一概念。但疫情中「闭环管理」属于新发明的词,指的依然是隔离手段,不让与境外接触有感染风险的人与其他人接触。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我至今记不住中国有几个省。兵团以前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很神秘,而现在每次疫情通报都会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单列出来。兵团是个奇怪的组织,我不了解,而中国屯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曹魏时期。

外一则

写本文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文档:《疫情防控“简明汉语”》。这个文档对如何写出简单易懂的中文有一些很好的总结。文档中示例的简明汉语与官样文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很喜欢这种「简明汉语」的风格。